>

中国与东盟共推行业对接实现产业互通

中国与东盟共推行业对接实现产业互通


 新华网昆明7月3日电(记者 李怀岩 李萌)第二届中国—东盟行业合作会议3日在云南昆明举行。与会代表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行业对话机制,实现双方

产业互联

互通,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当务之急。

中国和东盟国家有关商会领导人,东盟秘书处、中国和东盟国家政府部门有关负责人、著名企业家等2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与会者认为,2011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是中国—东盟友好交流年,中国—东盟相互开放市场后,中国与东盟行业合作已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实现共赢的重要支撑。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去年1月建成。中国与东盟双方约有7000种产品享受零关税待遇,这占到双方贸易产品的90%。海关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近3000亿美元。今年前5个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1408.2亿美元,增长26%。中国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

与会者认为,双方行业合作是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商会、企业三方积极协调。双方行业合作、调整产业结构具长期性,应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自贸区大市场的成熟程度,通过制定行业合作的近中长期规划,建立和完善行业合作机制,有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快行业合作。

面对中国—东盟自贸区19亿消费者市场,一些行业代表表示,企业应积极实施新的国际营销和新的投资合作。应了解自贸区各国有关经济政策和产业规划,了解市场开放的时间表,掌握新市场经销的特点。

东盟秘书处市场一体化司司长撒巴斯·波斯·皮莱说,去年提出贸易数据定期提交机制、检验检疫措施和技术性壁垒、促进贸易便利化的三个挑战已经在双方的努力下有了实质进展。目前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良好,但不能因此满足于现状,因为当前经济形势依然较为脆弱,我们应该努力建立更多的标准化机制,优化双方贸易结构,利用好关税优惠政策,推动良性竞争合作。

就如何进一步推动行业合作方面,与会者提出,中国和东盟国家政府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应积极进行对接与合作。政府部门应将行业合作纳入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之中,予以重视。将对于行业间合作的重点项目,在核准备案、融资、通关等方面,予以支持。在条件成熟时,分行业建立行业商会合作委员会,积极筹建有关行业对接基地。双方行业协会应重视和扶持中小企业合作。

中国—东盟行业合作会议由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秘书处和昆明市政府共同主办。

 新华网昆明7月3日电(记者 李怀岩 李萌)第二届中国—东盟行业合作会议3日在云南昆明举行。与会代表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行业对话机制,实现双方产业互联互通,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当务之急。

中国和东盟国家有关商会领导人,东盟秘书处、中国和东盟国家政府部门有关负责人、著名企业家等2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与会者认为,2011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是中国—东盟友好交流年,中国—东盟相互开放市场后,中国与东盟行业合作已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实现共赢的重要支撑。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去年1月建成。中国与东盟双方约有7000种产品享受零关税待遇,这占到双方贸易产品的90%。海关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近3000亿美元。今年前5个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1408.2亿美元,增长26%。中国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

与会者认为,双方行业合作是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商会、企业三方积极协调。双方行业合作、调整产业结构具长期性,应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自贸区大市场的成熟程度,通过制定行业合作的近中长期规划,建立和完善行业合作机制,有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快行业合作。

面对中国—东盟自贸区19亿消费者市场,一些行业代表表示,企业应积极实施新的国际营销和新的投资合作。应了解自贸区各国有关经济政策和产业规划,了解市场开放的时间表,掌握新市场经销的特点。

东盟秘书处市场一体化司司长撒巴斯·波斯·皮莱说,去年提出贸易数据定期提交机制、检验检疫措施和技术性壁垒、促进贸易便利化的三个挑战已经在双方的努力下有了实质进展。目前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良好,但不能因此满足于现状,因为当前经济形势依然较为脆弱,我们应该努力建立更多的标准化机制,优化双方贸易结构,利用好关税优惠政策,推动良性竞争合作。

就如何进一步推动行业合作方面,与会者提出,中国和东盟国家政府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应积极进行对接与合作。政府部门应将行业合作纳入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之中,予以重视。将对于行业间合作的重点项目,在核准备案、融资、通关等方面,予以支持。在条件成熟时,分行业建立行业商会合作委员会,积极筹建有关行业对接基地。双方行业协会应重视和扶持中小企业合作。

中国—东盟行业合作会议由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秘书处和昆明市政府共同主办。

 新华网昆明7月3日电(记者 李怀岩 李萌)第二届中国—东盟行业合作会议3日在云南昆明举行。与会代表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行业对话机制,实现双方产业互联互通,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当务之急。

中国和东盟国家有关商会领导人,东盟秘书处、中国和东盟国家政府部门有关负责人、著名企业家等2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与会者认为,2011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是中国—东盟友好交流年,中国—东盟相互开放市场后,中国与东盟行业合作已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实现共赢的重要支撑。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去年1月建成。中国与东盟双方约有7000种产品享受零关税待遇,这占到双方贸易产品的90%。海关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近3000亿美元。今年前5个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1408.2亿美元,增长26%。中国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

与会者认为,双方行业合作是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商会、企业三方积极协调。双方行业合作、调整产业结构具长期性,应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自贸区大市场的成熟程度,通过制定行业合作的近中长期规划,建立和完善行业合作机制,有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快行业合作。

面对中国—东盟自贸区19亿消费者市场,一些行业代表表示,企业应积极实施新的国际营销和新的投资合作。应了解自贸区各国有关经济政策和产业规划,了解市场开放的时间表,掌握新市场经销的特点。

东盟秘书处市场一体化司司长撒巴斯·波斯·皮莱说,去年提出贸易数据定期提交机制、检验检疫措施和技术性壁垒、促进贸易便利化的三个挑战已经在双方的努力下有了实质进展。目前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良好,但不能因此满足于现状,因为当前经济形势依然较为脆弱,我们应该努力建立更多的标准化机制,优化双方贸易结构,利用好关税优惠政策,推动良性竞争合作。

就如何进一步推动行业合作方面,与会者提出,中国和东盟国家政府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应积极进行对接与合作。政府部门应将行业合作纳入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之中,予以重视。将对于行业间合作的重点项目,在核准备案、融资、通关等方面,予以支持。在条件成熟时,分行业建立行业商会合作委员会,积极筹建有关行业对接基地。双方行业协会应重视和扶持中小企业合作。

中国—东盟行业合作会议由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秘书处和昆明市政府共同主办。

 新华网昆明7月3日电(记者 李怀岩 李萌)第二届中国—东盟行业合作会议3日在云南昆明举行。与会代表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行业对话机制,实现双方产业互联互通,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当务之急。

中国和东盟国家有关商会领导人,东盟秘书处、中国和东盟国家政府部门有关负责人、著名企业家等2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与会者认为,2011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是中国—东盟友好交流年,中国—东盟相互开放市场后,中国与东盟行业合作已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实现共赢的重要支撑。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去年1月建成。中国与东盟双方约有7000种产品享受零关税待遇,这占到双方贸易产品的90%。海关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近3000亿美元。今年前5个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1408.2亿美元,增长26%。中国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

与会者认为,双方行业合作是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商会、企业三方积极协调。双方行业合作、调整产业结构具长期性,应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自贸区大市场的成熟程度,通过制定行业合作的近中长期规划,建立和完善行业合作机制,有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快行业合作。

面对中国—东盟自贸区19亿消费者市场,一些行业代表表示,企业应积极实施新的国际营销和新的投资合作。应了解自贸区各国有关经济政策和产业规划,了解市场开放的时间表,掌握新市场经销的特点。

东盟秘书处市场一体化司司长撒巴斯·波斯·皮莱说,去年提出贸易数据定期提交机制、检验检疫措施和技术性壁垒、促进贸易便利化的三个挑战已经在双方的努力下有了实质进展。目前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良好,但不能因此满足于现状,因为当前经济形势依然较为脆弱,我们应该努力建立更多的标准化机制,优化双方贸易结构,利用好关税优惠政策,推动良性竞争合作。

就如何进一步推动行业合作方面,与会者提出,中国和东盟国家政府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应积极进行对接与合作。政府部门应将行业合作纳入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之中,予以重视。将对于行业间合作的重点项目,在核准备案、融资、通关等方面,予以支持。在条件成熟时,分行业建立行业商会合作委员会,积极筹建有关行业对接基地。双方行业协会应重视和扶持中小企业合作。

中国—东盟行业合作会议由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秘书处和昆明市政府共同主办。

<


关于我们 | 服务网络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成功案例

客服电话:4006 010 661  总机:010-83277111  传真:010-83277011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 8:30 - 17:00   外网邮箱:

Copyright 2016 北京金马甲产权网络交易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077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6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