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金老:银行产权多元化改革时不我待

黄金老:银行产权多元化改革时不我待


降低国家股占比,实现均衡的股权结构,方能巩固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辉煌成果,迈向银行业长治久荣之路。由此有序撤出的国家资本可以为中国战略性产业提供长期、稳定和低成本的资本供给.

中国经济正在面临一场深刻的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为适应这个大趋势,中国银行业需要进一步推行什么样的变革呢?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此高屋建瓴地指出,“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银行体制改革千头万绪,所以抓住其顶层设计非常重要,惟此才能纲举目张。银行业改革的顶层设计在于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多元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同样也是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内容。

银行产权改革不能停,降低国家股占比,提高国有法人股、非国有法人股、机构投资者股和个人股占比,实现均衡的股权结构,从而巩固10多年来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辉煌成果,才能迈向银行业长治久荣之路。

同时,由银行业有序撤出的国家资本,大幅注资于国家战略性产业,使得中国战略性产业获得长期、稳定和低成本的资本供给,带来战略性产业的大发展,促使中国平稳、顺利跨越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有助于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银行业产权改革:进展与距离

中国改革开放的头两个十年,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基本未动。1998年,全部商业银行资本金总额5151.7亿元,其中财政出资4845.5亿元,国有独资比率达到94%。

从2003年开始,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上市,到2010年五大行全部实现上市。同期,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也进行了普遍的增资扩股乃至上市工作。到2010年底,中国上市银行数量已由2002年的4家增加到16家。2010年底,全部银行业股权结构中,国家股占比53.85%,国有法人股占比6.81%,非国有股占比39.34%。

其中,五大行股权结构中,国家股占比68.19%,国有法人股占比1.36%,非国有股占比30.45%;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股权结构中,国家股占比3.60%,国有法人股占比25.93%,非国有股权占比70.47%。这里的国家股指财政部、中投(汇金)、社保基金、地方财政局持股,属于完全的“国家资金”。

毋庸置疑,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10年,银行业产权改革有了显著进展。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银行业的产权改革仍然落后于国民经济中其他行业。国家股在银行业中占比53.85%,在五大行中占比则高达68.19%。国家股在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占比仅为0.73%,在全部A股中占比仅为0.15%。

银行产权改革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具体表现在:

——大型银行产权改革,2003年初始目标是国家达到51%的绝对控股就够了,但现在国家的控股权仍多在65%以上,有的单一国家股东甚至逼近70%,靠近退市的底线。

截至2011年一季度末,工行股权结构中,汇金占比35.4%,财政部占比35.3%;农行股权结构中,汇金占比40.03%,财政部占比39.21%,全国社保占比3.43%;中行股权结构中,汇金占比67.55%;建行股权结构中,汇金占比57.09%。只有交行的股权结构较为合理,财政部占比仅为26.52%。

——城市商业银行基本上为地方政府所主导,一线城市争相通过培育战略控制型的金融控股集团来主导当地金融资源整合,强化地方控股权。甚至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也在国家化(地方政府控股)。

——民营银行仅存民生银行、平安银行、深发展等极少数几家,基本上没有新的发展。村镇银行的大股东也基本上为不同层级的商业银行。

——外资股权占比超过了民营股权。银行业单一外资股权上限20%,若干银行的外资股权占比已经达到19.99%。单一民营股权上限虽然目前没有明确,但一般不能超过10%。

不可忽视的风险

银行业国家持股过高的风险不可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虽然目前银行业普遍盈利,但未来可能演变成国家的负担。

四大银行在1999年-2008年分两次剥离不良资产32178亿元,其所造成的损失几近四大行20年的直接盈利,为此国家不得不注资8968亿元,直到今天还作为负债挂在财政部的账上。地方商业银行由于也是国有独资,地方财政没有财力注资,主要通过划拨国有土地置换了地方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令人惊奇的是,交通银行(4.76,-0.01,-0.21%)以及另外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由于不是国家独资,其不良资产完全由自身利润消化,没有动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一分钱。

2015年前后中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需求会下降,银行业盈利将进入平缓增长期。按照铁道部的预测,到2015年春运买火车票就不困难了,表明届时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完善了。

2007年底中国银行业16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中,大约有8万亿元投向基础设施,2万亿元投向电力,1.8万亿元投向石油。基础设施融资需求减少,银行资金的出口就会逐渐收窄。

直接融资已在大发展,北京、上海市的2010年直接融资甚至已超过了银行融资。再加上利率市场化将会在2015年前后基本完成,利差显著缩小。到“十二五”期末,银行产业难有现在这般利润丰厚,个别经营不善的银行甚或又成为国家(财政)的负担。

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以及土地出让金用途固化(水利、教育等),使得地方财政也难以拿出足够的土地来置换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

其二,财政难以满足持续的银行再融资需求。

银行是高耗费资本行业,预计2010年-2015年国家要达到2009年底时对五大行的持股比例,至少需要3398亿元资金注入。2010年,16家上市银行中的14家完成再融资,募集资金超过3413亿元。目前汇金只能通过发债来参加国有银行定向增发,地方政府也是通过融资平台融资来注资城市商业银行。

由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难以持续快于银行资产的扩张速度这一客观规律,迫使写入了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并在1995年《商业银行法》得到法律确认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独资”不得不破除,今天这一规律仍在起作用。

随着中国公共预算的民生支出占比越来越大,未来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都没有足够的财力持续地参与国有银行再融资。

其三,银行业机制改革难有终极进展。

目前,各行基本形成“三会一层”的治理结构:董事会和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高级管理层对董事会负责;通过设立独立董事和各类专业委员会达成董事会内的制衡;通过设立各类管理委员会达成高级管理层内的制衡;通过定期报表披露信息实现市场监督。

但这些仅仅是初步,仅仅是“形似”。产权改革不到位,股权董事、独立董事的功效就会受限,董事会结构就难以优化,公司治理机制建设就难以深入。诸如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科技管理以及营销管理等一切现代银行经营管理制度都建基于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

其四,会加剧银行业的业绩竞赛,降低银行资产的安全边界。

2007年-2010年,银行业都是上市公司中最好的业绩板块。2005年-2009年14家上市银行净利润五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9.43%,远高于全部制造业上市公司复合增长率(18.43%)和A股复合增长率(20.93%)。2010年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33.5%,2011年一季度同比增长33%。一些大型银行上千亿元利润的巨大基数,动辄增长40%,震惊市场。

而当银行业息差缩小后,要靠贷款的规模来增加银行业绩,“以量补价”,助推了2009年的贷款竞赛。大型银行之间需要业绩竞赛来证明各自的闪亮业绩,某种程度上撬动了全部银行业的业绩竞赛。

现在,中国经济增速下降,正常贷款的利差收窄,银行业为了维持过往的高利润,只能提高自己的风险偏好。很多以前银行不愿意贷的项目和公司,现在也需要银行之间竞争性营销,使得银行资产的安全边界降低了。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增速下降和利率市场化之后,实体经济对贷款需求减弱,利差收窄,日本银行业为了维持过去30年的丰厚业绩回报,便把大量贷款投向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促成银行业危机。

其实,资本市场对银行业的业绩高增长并不领情,银行股虽然年年蝉联业绩增长冠军,其股价涨幅却落后于多数主流板块,2006年-2009年的银行板块股价涨幅大约不到同期制造业、工业、能源、房地产业板块股价涨幅的三分之一。2010年上证综指全年跌幅是14.31%,而16家上市银行平均股价跌幅达21.76%,属于典型的“赚了业绩赔了市值”。

为了制止银行业之间的业绩竞赛,抑制放贷冲动,监管部门出台了严格存贷比管理和提高资本充足率、拨备率甚至高达2.5%的拨贷率等逆周期调控措施。这样做有效果,同时也刺激了银行业更大力度的吸收存款和更大力度的表外业务创新。

要让银行不再走片面追求规模的老路,而是集中主要战略资源做精做细培育核心竞争力,产权多元化是基础性工作。在风险上升的同时,国有绝对控股的基本好处则在消失。国有绝对控股的最大优势是有国家信誉作担保,银行业可以保持低的资本充足率,但目前中国银行业的最低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已经达到11.5%的国际高水准。

国有控股银行业的债项评级会提高,发债成本低一些,但中国银行业基本上不通过发债来融资。国有控股的另一大优势,是便于国家宏观调控,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国家绝对控股的银行比非国家绝对控股的银行更“听话”。在竞争的驱使下,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收费往往低于国家控股的大银行。

银行产权改革如何走

目前银行业运行良好,正是加快产权改革的好时机。

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曾对以花旗银行为代表的美国银行业注资数千亿美元,花旗银行的国有股持股比例一度高达80%(优先股计算在内),美国银行曾高达66%(优先股计算在内)。2010年金融危机稍微平息,就开始出售银行股权,到目前已经基本售完。

尽管花旗、美国银行的股价还没有充分的回升,从经济上看美国财政部现阶段出售银行股权肯定是不合算的,难免有人说“卖早了”,但银行私人产权是保证美国金融活力和竞争力的基础。英国也在对危机中由政府接管的北岩银行等重新进行私有化。

中国自2003年以来,汇金公司、财政系统以及国资委系统为银行业改革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使银行业资产负债表恢复健康,还与监管部门一起促使银行业初步建立起良好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现代银行管理制度。当前仍处中国银行业的黄金年代,工、建、中、交四行股改后四年上缴的利润总额就超过了当初国家对它们的注资。

同样,国家投资者(财政)需要“见好就收”,不必留恋银行业股权,及早有序降低持股比例。“十二五”规划提出改革要进行顶层设计,银行业改革的顶层设计就是继续推进产权改革。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提高资本金要求、提高拨备覆盖率、提高流动性比例要求,这些财务性的措施也重要,但其作用主要在于辅助宏观调控,银行产权多元化才是根本。

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如何顺利地跨越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这就需要尽快地实现产业升级。按规划,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GDP比例要达到8%,2020年达到15%,这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目前实现了善治的银行业已有大量的社会资本愿意介入,国家投资者(财政)正可以从银行业有序撤退,大幅注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得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长期、稳定和低成本的资本供给,带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发展。

银行产权改革的总思路是大幅降低国家股,同时大幅提升法人股,形成由财政(汇金)、法人(国有、民营、外资)、机构投资者(基金和PE)以及个人均衡型的持股结构。目前交行以及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股权结构就已呈现均衡化的状态。财政部和中投公司以及地方财政加快释放股权,央企、地方控股企业、机构投资者、民营资本以及境外资本公平竞购吸纳。以定向增发的方式私募股权,能够减少对本已虚弱的股票指数的冲击。2009年中移动参股浦发是一则好的案例。目前,上市银行的PE不足9倍,投资价值凸现。国家释放国有股权,会进一步压低银行股价格,从而增强银行股对大额投资者的吸引力。

股权的高度分散和制衡,几乎已经成为大银行股权结构的通例。汇丰银行的股东数22.17万个,最大股东(JP Morgan Chase & Co)持股比例为7.02%。花旗银行的股东数19.15万个,最大股东(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 corp。)持股比例为3.84%。德意志银行股东数64.06万个,最大股东(Black Rock Inc)持股比例为5.14%。美国银行股东数同样众多,最大股东(State Street corp。)持股比例为4.53%。洛克菲勒家族曾是原大通银行长期的大股东,但其持股比例最高也仅为4%。韩国大型集团对大型银行的交叉持股曾严重危及金融业健康,也妨碍实业间的公平竞争,以致韩国在1982年修订了银行法,严格限制产业资本在银行的持股比例。

银行业的公共性和敏感性,使得它要避免一股独大,以利于保持银行业经营管理的独立性。银行业又是受到严格监管的行业,监管当局的严格监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股东的监督,使得较为独立的银行管理层也不至于做出过于损害股东利益的事。

目前,中国中央企业、地方国企参股控股金融机构热情高涨,对此无需恐慌,正可以借此稀释国家股权。银行史上,实业家成功创办、参股银行的例子屡见不鲜。日本银行体系堪称“实业家办银行”的典范,三菱日联金融集团(MUFJ)属于三菱集团,三井住友金融集团属于三井集团和住友集团,瑞穗集团的出资方之一第一劝业银行隶属于第一劝银集团。花旗银行的第一次大发展,直接得益于实业家糖商泰勒于1837年的入股,第二次大发展则得益于斯蒂尔曼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的参股。大通银行则与洛克菲勒家族有着长期的密切联系。

为维持银行股权结构的制衡,在政策上,中国应鼓励法人企业参股银行,限制控股银行。鼓励实业参股银行,主要是为了分享财务收益,以及实现交叉销售。对融资上的关联交易则严格限制,并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近年银行股的分红还是相对慷慨的。2010年1月4日至2010年12月31日,持有中行股票可获得3.12%的分红收益,持有建行股票可获得3.10%的分红收益,持有工行股票可获得2.96%的分红收益,持有交行股票可获得2.10%的分红收益。

对于银行股权的管理,目前的模式已经实现了良好运作,无需再有新的机构创新。在国家层面,目前由财政部(代表国务院)管理中投,中投管理参股控股银行,已经能够实现国有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数年来,汇金公司对大型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功不可没。在地方层面,由地方国资委和金融办行使对地方政府控股银行的股东权利,也运作有序。

因此,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地方层面,谁出资谁管理,成立金融国资委均无必要。一些大型企业,成立专门的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来统一运作和管理其包括银行股权在内的股权投资,也是正确的模式。

中国《商业银行法》没有禁止民营资本参股和控股商业银行。允许民营资本独立办银行的时机已经成熟。现在允许民营资本独立办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公司,虽然不能吸收公众存款,但其经营失利对金融和社会稳定的冲击并不亚于银行。

银行业受到严格的监管,反不容易出问题。特别是监管部门力推的村镇银行没有必要坚持银行控股。中国银行监管的制度已经比较严密,监管水平已经接近国际水准,即使是民营资本创办的银行,也会不得不按“好银行”的标准行事。

<


关于我们 | 服务网络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成功案例

客服电话:4006 010 661  总机:010-83277111  传真:010-83277011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 8:30 - 17:00   外网邮箱:

Copyright 2016 北京金马甲产权网络交易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077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6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