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地暗战筹建碳交易所 国内碳金融冀望破冰

多地暗战筹建碳交易所 国内碳金融冀望破冰


  目前湖北碳交易所的筹备工作已经完成,预计今年年底挂牌交易。不仅如此,贵州、河南、江西等多地也都在积极筹建碳交易所。

  在地方暗战的背后,是地方希望在碳交易市场分羹以及争夺全国统一碳交易中心的诉求。与此同时,国内一些金融机构也计划和交易所进行碳期货和碳金融衍生品的合作。

  “国内的碳金融业务还是一个起步阶段,大多只停留在CDM咨询、项目融资等初级服务上。”在北京易澄信诺碳资产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关一松看来,由于缺乏自主的碳排放交易体制和配套政策,中国的碳金融仍然是在迷雾中前行。

  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是大势所趋,但现在看来仍然是空中楼阁。

  “全国性碳交易市场极有可能就是在几个试点地方中产生,这就要看谁能够做得好、成交规模能上去。”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也是地方角力碳交易的一个缘由。

  然而,对于地方的火热,不少业内人士却给出了不同的态度。

  “我不看好现在一些地方都在做碳交易所。”在绵阳泰都环境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砝铭看来,目前已经运营的几个碳交易所的成交量很小,而参与的企业大都为承担着排放义务限制的企业,政府强制而不是纯粹的市场行为,企业参与自主性较低,这就导致地方碳交易所实际运营情况并不理想。

  更何况,中国是否需要这么多区域性的碳交易平台值得商榷,因为分散的交易平台不利于形成规模,也不利于市场的整体流动。

  关一松则表示,从此前的区域碳交易平台来看,碳排放的总量确定、配额分配、价格制定、惩罚机制等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建立全国性交易平台,这些问题也将更为突出。

  以碳指标配额为例,对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东部地区,碳指标如何公平分配,既能保证减排任务完成又能不明显限制企业发展?

  另外,碳指标的分配权到底归中央还是地方,如果下放地方,如何保证不遭遇地方保护,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


关于我们 | 服务网络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成功案例

客服电话:4006 010 661  总机:010-83277111  传真:010-83277011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 8:30 - 17:00   外网邮箱:

Copyright 2016 北京金马甲产权网络交易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077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6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