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贷技术“本土化” 微型金融变革进行时

微贷技术“本土化” 微型金融变革进行时


每当谈及“微型金融”,我们总会将其与“普惠金融”联系在一起。然而,在5月15日举行的“微型金融与包容性发展国际年会”上,多位与会嘉宾和学者却在极力“撇清”两者的概念。

他们认为,“微型金融”已不再是最早引入时的“扶贫”性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它的内涵意义和外延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中国的小微金融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则开宗明义地指出,微型金融的服务对象已有了拓展,服务内容也需要更加多元化。

“小微金融不等于小微贷款”

李扬表示,最早的小微金融系指专门向小型和微型企业及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可持续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但如今,它的定位和定义发生了一些变化。

他认为,小微金融的服务对象发生了拓展。“不只是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那些救助的穷人和穷机构,它还主要包括那些或许并不算贫困,但仍然不能从正规渠道获得金融服务的个人或小型企业。”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在会后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也指出,微型金融不完全等同于普惠金融,其服务对象早已跳脱出了最底层、最贫困的那一部分人群。

“微型金融的服务对象和市场定位,既有商业化的可能性,但又不具有高利润的空间。”他认为,如今的微型金融更需要找到一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来服务金融领域中相对弱势的群体。

李扬认为,小微金融服务需要更多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上的创新,其概念也不再局限于小微贷款,还有股权的服务,资本金的服务,存款、保险等其他一些增值服务。

对于“微型金融”内涵意义和外延发展的变化,包商银行董事长李镇西提出,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完善微型金融的服务体制。

从宏观层面而言,他建议,国家和各级政府应逐步建立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银行、证券、保险、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以及小微企业评价体系、咨询服务体系、培训体系等协调发展的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

李镇西指出,这样一来,微型金融服务可以更加全面,更多层次,就不只是信贷方面。

而在微观层面,他认为,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提高成本控制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如细分客户群体、创新金融产品、整合各种资源等。

微贷技术“本土化”

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微型金融的发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年,国内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金融机构都积极地在微型金融领域探索和实践。

然而,这个所谓“世界性的难题”并不是那么容易攻克的。

本报记者此前在地方调研时就发现,一些地方商业银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发展微型金融,但目前运营情况并不乐观。其中,有些银行甚至与包商银行购买了一样的德国IPC微贷技术,但收益状况却截然不同。

对此,曾刚认为,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经济活力、信用环境以及社会文化都有很大的差异,即便是同一套技术和模式都需要有“本土化”的过程。

他告诉本报记者,现有的贷款技术大概可分为八种,分别基于财务报表、信用评分、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

“而现实生活中还可能有很多种贷款方式,我们如何选择贷款技术,取决于外部环境。不同的外部环境和银行自身的约束,决定了最终贷款技术的选择。”曾刚称。

他表示,必须要考虑各自的发展环境和经济发展阶段,再选择适合的微型金融技术。而依靠软信息为主的微型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要求更高。

同时,曾刚也指出,由于商业银行做微型金融的运营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只有做到一定的规模才能盈利。

“如果是平均每笔50万以下的贷款,一个客户经理基本要做到200个客户,差不多就能收支平衡。”曾刚举例道。

李镇西也在会后接受本报专访时坦言,包商银行的微贷业务也是用了两年的时间和一定规模的积累才真正实现盈利。

据他介绍,目前包商银行的总资产是1800多亿(不含村镇银行),拨备覆盖率320%,不良率0.45。

“而这几年包商银行累计为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345亿,不良率在最高峰时仅为0.31,但回收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李镇西指出。

<


关于我们 | 服务网络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成功案例

客服电话:4006 010 661  总机:010-83277111  传真:010-83277011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 8:30 - 17:00   外网邮箱:

Copyright 2016 北京金马甲产权网络交易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077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668号